骆芡[Ndokcip] (膝关节骨性关节病)
疾病定义:
骆芡(膝关节骨性关节病)缘于年老体虚,受伤留瘀,感受邪毒(风毒、寒毒、湿毒等),客于筋骨,阻滞龙路、火路,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。中医称为膝痹病,属于中医“膝痛”、“痹症”、“骨痹”等的范畴,西医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,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,以关节软骨退变、关节间隙变窄、破坏为主要病理改变,继发关节骨质增生、滑膜急性改变,其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疼痛、僵硬和活动受限。
一、诊断
(一)疾病诊断
1.壮医诊断标准
参照《中国壮医学》、《中国壮医内科学》、《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》、《简明壮医药学》相关内容拟定。
主症:膝关节疼痛,甚或肿胀,屈伸不利,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喇声或摩擦声,动则痛甚,重则关节变形,气候变化时加重,反复不愈。
兼症:筋骨痠软,乏力,发僵,麻木、畏寒肢冷。
目诊:“勒答”上龙路脉弯曲、延伸、有瘀点,四点(左眼)或者八点(右眼)方向白睛可见迂曲脉络,颜色或深或新。
舌脉象:舌质淡,苔白,脉沉细缓或舌质紫暗,脉沉或细涩或舌质红,苔黄腻,脉濡数,等。
多见于中老年人,起病隐匿,发病缓慢。
X线摄片检查可见关节面软骨下骨质硬化,可见骨赘形成,关节间隙狭窄;部分可有骨质疏松改变。
血沉(ESR)、C-反应蛋白(CRP)可轻度增高。
2. 中医诊断标准
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《中医内科学》/《中医外科学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(ZY/T001.1-94))
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,屈伸不利,或疼痛游走不定,甚至关节剧痛、肿大、强硬、变形;
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劳累以及季节、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;
舌质偏暗,舌苔薄,脉滑或弦。
3.西医诊断标准
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《骨关节诊治指南》(2007年版)。
近1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;
X线片(站立或者负重位)示关节间隙变窄、软骨下硬化和囊变、关节缘骨赘形成;
关节液清亮,WBC<2000个/ml;
中老年患者(≥40岁)
晨僵≤30min;
活动时候有骨擦感。
4.壮医症候诊断:
4.1阴证:
4.1.1寒凝湿毒型
主症:关节、肢体酸痛,或伴关节肿胀,屈伸不利,活动时疼痛加重,皮色不红,触之不热,遇寒痛增,得热痛减。
兼症:或伴腰膝酸软,四肢乏力,或纳差,大便溏。
目诊征:“勒答”上白睛有雾斑,龙脉脉络弯曲、暗红。
舌脉象:舌质淡,苔薄白或白滑,脉弦紧或弦缓。
病机:风毒、湿毒为主因,常兼有寒毒或热毒客于筋骨,阻滞龙路、火路,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。
瘀血阻络型
主症:关节刺痛,或行走时疼痛剧烈,入夜痛甚,痛有定处。
兼症:或伴肢体麻木,不能屈伸,反复发作,关节僵硬变形。
目诊征:勒答”上龙脉脉络暗红、延伸、弯曲、末端有瘀点。
舌脉象:舌质紫暗或有瘀点、瘀斑,苔白腻或黄腻,脉涩。
病机:风毒、湿毒侵袭,滞留于肌肉、筋骨、关节,阻滞龙路、火路,气血运行不畅,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筋骨、关节疼痛或肿胀、屈伸不利。
4.1.2 瘀血阻络型
主症:关节刺痛,或行走时疼痛剧烈,入夜痛甚,痛有定处。
兼症:或伴肢体麻木,不能屈伸,反复发作,关节僵硬变形。
目诊征:勒答”上龙脉脉络暗红、延伸、弯曲、末端有瘀点。
舌脉象:舌质紫暗或有瘀点、瘀斑,苔白腻或黄腻,脉涩。
病机:风毒、湿毒侵袭,滞留于肌肉、筋骨、关节,阻滞龙路、火路,气血运行不畅,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筋骨、关节疼痛或肿胀、屈伸不利。
4.2阳证:
4.2.1火热湿毒型
主症:关节疼痛,肿胀,灼热,屈伸不利,动则痛甚。可见口苦,口渴,心烦。
兼症:或伴腰膝酸软,四肢乏力,大便干结。
目诊征:“勒答”上龙脉脉络弯曲、红活。
舌脉象:苔黄腻,脉濡数或弦数。
病机:湿毒、热毒入侵,邪毒在人体阻滞三道两路,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治病。
4.3虚证:
4.3.1肝肾亏损型
主症:关节酸累,沉重,疼痛,肢体麻木、乏力。
兼症:或伴形体虚弱,形寒肢冷、喜按喜暖,甚则关节变形,屈伸不利,行走困难,乏力,头晕、心悸,纳呆,尿多便溏。
目诊征:“勒答”上白睛浅淡,龙脉脉络弯曲。
舌脉象: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细,沉虚而缓。
病机:毒和虚导致气血失衡,导致三气不能同步或三道两路不通。
二、中壮医药治疗
中壮药以活血化瘀、补益肝肾,桃红四物汤加减,具体方药如下:
燀桃仁 9g 红花 9g 当归 9g 熟地黄 9g
川芎 9g 赤芍 9g 甘草片 6g 盐杜仲 9g
山萸肉 6g 茯苓 9g 牛膝 9g
院内制剂:
武打将军酒(批准文号:桂药制字Z01060002)外擦患处,每次10ml,每日3-5次,14天为1疗程。
(二)中壮医外治疗法:
1.烫熨治疗:
药物制备与适应症:协定药物处方,加酒炒热用布包好备用,熨患处。主要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、股骨头坏死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冻结肩、肩撞击综合征、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。
操作方法:
(1.)将药物加热,以布包裹趁热直接熨患处。
(2.)将药物蒸煮后热熨治疗部位。
注意事项:使用本法时,温度不宜过高,以免烫伤皮肤。
2.中药涂擦治疗:用医院制剂武打将军酒(批准文号:桂药制字20100004)外擦于患处,待局部感觉发热为止,以活血通络止痛,每天2次,15天为1疗程。
3.中频脉冲电治疗:涂抹介质于电极片上,将中频脉冲电治疗仪的正负极贴于患处皮肤,调整合适电流大小及频率后,启动治疗,刺激患处局部肌肉进行收缩跳动,同时促进炎症吸收,缓解疼痛。
4.中药薰药治疗:
适应症:治疗主要是冻结肩、骨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类型痛症等慢行疾病。
器具准备:中药薰药机1台,毛巾1-2条,治疗桶,一次性中单,必要时屏风。
操作方法:
(1).根据科室协定方,将中药水煎约2000ml。熏蒸时加入中药药液1000ml,将排液管放在桶里。
(2).将蒸汽出口对准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治疗,喷汽口与皮肤之间的最佳距离为25-30cm。时间为20-30分钟。
注意事项:
(1).注意调整治疗距离,注意蒸汽温度,防治烫伤。
(2).在蒸疗过程中,每隔10-15分钟查看病人1次,发现意外及时救护。每日2次,14次为1疗程。
5.电针治疗:适应症:根据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,经络循行不畅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,因此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疼痛,运用针刺疗法能疏通经络,可使疼痛迅速缓解,从而达到镇痛效果。
取穴:内外膝眼、阴陵泉、血海、足三里、梁丘、髀关、阳陵泉、委中等
操作方法:
⑴物品准备: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、镊子、75%酒精棉球,干棉球、弯盘2个(一个盛放污棉球;一个内盛消毒液,浸泡用过的毫针。
⑵体位: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,选择适宜的体位,充分暴露针刺部位,以操作方便、病人感到舒适、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。如: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,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。
⑶进针法:以75%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,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,用右手持针,紧靠左手指甲缘,以拇、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,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。此为单手进针法,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。若为6.67-10cm以上的长针,可采用双手进针,即以左手拇、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,露出针尖0.67-1cm,右手拇、食指夹持针柄,两手同时下压,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,然后左手支持针体,右手拇、食指捻转针柄,将针刺入深处。
⑷针感: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,局部出现酸、麻、胀、重感,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。此谓“得气”,为正常针感。
⑸进针角度:针体与皮肤呈直角,垂直刺入,称“直刺”,适用于肌肉丰厚、深刺部位;针体与皮肤呈45。角刺入,称"横刺"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,如头面部。
⑹连接电针治疗仪:针刺得气后,连接电针治疗仪,调节电刺激大小、频率、波形等进行治疗。
⑺起针: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,右手、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,将针取出,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。
注意事项:
⑴行针刺操作时,环境必须保持整洁、空气新鲜、光线充足、温度适宜。
⑵针具为一次性使用。
⑶向病人作好解释,消除紧张心理。在过度疲劳、饥饿进,避免立即行针,以免晕针。
⑷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,充分暴露进针部位,但要注意保暖,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,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,以免弯针或折针。
⑸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、汗出情况,并询问病人感觉。病人如诉头晕、恶心,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,即为“晕针”,应立即取针,扶病人平卧,喝些热开水,即可缓解。若症状较重,应报告医生处理。
⑹取针时,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,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。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,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,以免皮下血肿。
6.手指点穴治疗:整体放松和局部点按,以拇指点按手法为主,结合肘尖点按治疗。取穴:内外膝眼、阴陵泉、血海、足三里、梁丘、髀关、阳陵泉、委中等。
7.穴位贴敷:
适应症:穴位贴敷疗法可用于治疗我科的冻结肩、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、夺扼(闭合性骨折)、跌打损伤、痛风等。
操作方法:
药膏药散外敷法:将药物制成药膏或药散,撒布于胶布上,敷于患处,每日1次,14日为1疗程。
注意事项:
1.凡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或患者皮肤对药物过敏者,均不宜过久敷贴。
2.散剂在存放中注意防潮、防霜、防蛀等。
3.贴敷部位及施治者手掌要进行常规消毒,以防感染。贴药后,要进行固定包扎。
8.雷火灸疗法:
适应症:主要用于治疗四肢关节寒湿、气滞类痛症性疾病、湿邪内盛等。如四肢关节闭合性损伤,韧带损伤,寒湿类型痹病,腹痛,腹泻,腰痛等。
操作方法:
1.携用物至患者床旁,核对床号、姓名,必要时为患者遮挡。根据疾病的不同及辩证选取不同部位进行雷火灸(遵医嘱)
2.点燃雷火条置于雷火盒内,根据患者的主体感觉调节好雷火条高度,以能够耐受的最高温度为准。隔日1次或每日1次,7次为1疗程。
注意事项:使用本法时,注意施灸方法,以免烫伤施灸部位皮肤,以免烫伤皮肤。
- 关节穿刺治疗
-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:局部消毒后,铺无菌孔巾,用无菌注射器穿刺进入关节腔,取玻璃酸钠注射液2ml,缓慢注入关节腔内,消毒,贴创可贴,活动膝关节。每周1次,5次为1疗程。
- 曲安奈德关节腔注射:局部消毒后,铺无菌孔巾,用利多卡因逐层浸软麻醉,然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进入关节腔,取曲安奈德注射液+生理盐水约5ml,缓慢注入关节腔内,消毒,贴创可贴,活动膝关节。
- 臭氧关节腔内注射:局部消毒后,铺无菌孔巾,用无菌注射器穿刺进入关节腔,取浓度50mg/dl臭氧缓慢注入关节腔内,消毒,贴创可贴,活动膝关节。每周1次,2-3次为1疗程。
(三)本专科特色疗法:
1、小针刀疗法:
适应症:根据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,经络循行不畅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,运用刃针疗法能恢复组织平衡状态,起到松解疤痕、解除痉挛、疏通组织、改善循环、消肿可使疼痛迅速缓解,从而达到镇痛、改善关节功能效果。
取穴:患者取俯卧位,寻找压痛点和阳性反应点,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病变棘突旁的深压痛(多在后关节突周围)外,常在下述部位找到压痛点:髌骨上下缘、膝关节内外侧、胫骨粗隆髌韧带附着点、膝关节后侧等处多有结节及条索及肌肉变硬及压痛点。
操作方法:
⑴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,作局部无菌消毒,即先用酒精消毒,再用碘酒消毒,酒精脱碘。
⑵医生戴无菌手套,最后确认进针部位,并做以标记。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,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。
⑶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,可作局部麻醉,阻断神经痛觉传导。
注意事项:
⑴.医生熟悉与了解深部的解剖知识,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。
⑵注意无茵操作,特别是做关节腔内治疗。
⑶.小针刀进针要速而捷,手法宜轻,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,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、肌腱等。
⑷.治疗后可做关节屈伸活动,松解粘连。
⑸术后创可贴覆盖术口24小时,防止感染。
(四)手术治疗
1.属于关节外畸形,膝关节退变不太严重的,可行关节外截骨矫形;
2.单间室严重病变,可单髁置换;多间室严重病变可全膝关节置换;
3.早期退变可关节清理或者软骨移植手术治疗。
(五)康复疗法
1.肌力训练
⑴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:仰卧膝关节伸展位,有意识地用股四头肌向近心端牵拉髌骨同时胭窝向下压床面。可通过髌骨是否向近心端移动,肌腹是否隆起或变硬来判断有无肌收缩。开始时缓慢收缩,收缩完全后用尽全力,保持5s,然后放松。
⑵仰卧位的直腿抬高运动:仰卧膝关节伸展位,对侧膝关节屈曲90度,首先踝关节背屈,然后整个下肢有意识地向膝部用力,同时直腿抬高至对侧膝关节水平,在空中保持5s,落下后放松。待到能很轻松完成直腿抬高时开始踝部挂重锤练习(在家训练时可用米或砂做成0.5kg的袋子数个),起始用0.5kg,以后以0.5kg逐渐增加,拌重锤时直腿抬高至对侧膝关节的半高,其余同上,重量最大加重至4.0kg。此运动不仅可以强化股四头肌,同时也作用于大腿后侧肌群。
⑶侧卧位的髋关节外展运动:侧卧,膝关节伸展位,做髋关节外展运动,在空中保持与身体平行5s然后放下,反复数次。此运动不仅可以强化大腿外侧的肌群,同时也强化了臀中肌和臀大肌。
⑷仰卧位的膝关节内收运动:仰卧膝关节伸展位,两大腿间放一皮球,用力夹皮球保持5s,然后放松,反复数次。此方法可强化股内侧肌和大腿内侧肌群肌力。
⑸俯卧位的下肢抬高运动:俯卧,膝关节伸展位,髋关节后伸,在空中保持5s,然后放下。此运动不仅可以强化大腿后侧的肌群,同时也可以强化腰背肌以预防腰痛。
⑹大腿后侧肌群的牵张运动:较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,其大腿后侧肌群往往存在孪缩,造成伸展受限,这时股四头肌收缩可刺激髌骨-股骨关节,造成髌骨周围疼痛,因此,牵张大腿后侧肌群可恢复膝关节的活动范围,减轻股四头肌收缩时髌骨-股骨关节的负荷,减轻疼痛。具体方法是直腿坐在床上,髋关节略外展,伸展背部肌肉并用双手去触一侧足,或以胸部贴问大腿。
⑺双桥运动:仰卧位,双足踩在床面上,用背部和双足支撑,尽小抬起腰部和臀部。此动作可增强大腿后部肌群和腰部肌群肌力。
2.膝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
俯卧位,屈患膝,在患膝踝前部用一宽而且弹性很强的带子套住,带子的另一头置于同侧肩部,嘱患者用手握住,然后根据自身疼痛的耐受情况牵拉带子,同时膝关节放松屈曲,做膝关节的被动屈曲训练。
此训练对增强膝关节的屈曲功能效果明显,但应根据情况,循序渐进,切勿用暴力。
3.蹬训练用自行车运动
骑自行车时,体重几乎全部落在车座上,减轻了膝关节的负担,故可应用于步行时膝关节疼痛的患者。为减轻对髌骨-股骨关节的刺激,车座稍高些较好。具体的运动量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。一般为每天1次,每次分3组,每组运动10min,每组之问休息5min。车轮负荷视患者情况而定。
三、饮食起居调护
- 风寒湿痹型:
辨证调护:卧床休息,膝关节制动;避风寒,注意保暖,尤其阴雨天气,佩戴护膝保护。
辨证施膳:营养饮食,合理搭配,饮食宜祛风胜湿,温通经络之品;中药汤剂宜温服。
- 肝肾亏虚型:
辨证调护:注意休息,膝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;病房保持安静,舒适,避免噪音,保证病人得到充分休息;保持情绪稳定,心情舒畅。
辨证施膳:食宜补益气血,益肝肾之品。中药宜分次温服。
- 风湿热痹型:
辨证调护:注意休息,膝关节制动;予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外洗或外敷患处。
辨证施膳:饮食宜祛风胜湿清热之品,忌生冷、辛辣、油腻之品。中药汤剂宜不热为度。
- 瘀血闭阻型:
辨证调护:注意休息,不宜下地行走;膝部给予热敷或手法治疗,以活血通络止痛。
辨证施膳:饮食宜活血通络,温经壮阳之品。中药汤剂宜温服。
四、疗效评价
- 治愈:膝部疼痛肿胀消失,关节活动功能恢复,如常人行动自如。
- 显效:静息时膝部疼痛、肿胀明显消失,偶有活动时疼痛,行走时无疼痛,不影响工作及生活。
- 有效:膝部疼痛、肿胀明显减轻,活动时轻微疼痛,上下楼稍感不便,关节活动稍受限。
- 无效:症状及功能无明显改善。
疼痛评价:参照VA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。
功能评价:Lysholm评分标准。
跛行 |
无 |
5 |
疼痛 |
无 |
25 |
|
轻及/或周期性 |
3 |
|
重劳动偶有轻痛 |
20 |
|
重及/或持续性 |
0 |
|
重劳动明显痛 |
15 |
支撑 |
不需要 |
5 |
|
步行超过2km或走后明显痛 |
10 |
|
手杖或拐 |
2 |
|
步行不足2km或走后明显痛 |
5 |
|
不能负重 |
0 |
|
持续 |
0 |
交锁 |
无交锁或别卡感 |
15 |
肿胀 |
无 |
10 |
|
别卡感但无交锁 |
10 |
|
重劳动后 |
6 |
|
偶有交锁 |
6 |
|
正常活动后 |
2 |
|
经常交锁 |
2 |
|
持续 |
0 |
|
体检时交锁 |
0 |
爬楼梯 |
无困难 |
10 |
不稳定 |
无打软腿 |
25 |
|
略感吃力 |
6 |
|
运动或重劳动时偶现 |
20 |
|
跟步 |
2 |
|
运动或重劳动时学现(或不能参加) |
15 |
|
不能 |
0 |
|
日常活动偶见 |
10 |
下蹲 |
无困难 |
5 |
|
日常活动常见 |
5 |
|
略感困难 |
4 |
|
步步皆现 |
0 |
|
不能超过90° |
2 |
|
|
|
|
不能 |
0 |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